中國畫藝術是中華文明集大成的體現(xiàn),是反映人與自然,人與社會的一面鏡子。中國畫,又簡稱國畫,古時稱為丹青,泛指中國傳統(tǒng)的繪畫藝術,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。本文將帶領眾多美術愛好者徜徉在中國畫的藝術海洋之中。
狹義的國畫指青綠設色畫水墨畫,而廣義的國畫則是中國傳統(tǒng)風格的壁畫、錦畫、刺繡、重彩、水墨畫、石刻乃至年畫和陶瓷上的繪畫等的藝術,也包括近代的中國油畫和水彩畫等。宋朝以前繪圖在絹帛上,材料昂貴,因此國畫題材多以王宮貴族肖像或生活記錄等,直至宋元朝后,紙材改良,推廣與士大夫文人畫興起等,讓國畫題材技法多元。在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帛畫作《龍鳳仕女圖》,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《女史箴圖》。
國畫和西方繪畫的原則有許多不同的地方,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,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(xiàn)場臨摹,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,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,F(xiàn)代國畫的發(fā)展也開始吸收西方繪畫的一些技巧,如明暗光影的配置,人體解剖的準確等,也有畫家將國畫的意境用于油畫創(chuàng)作上。
中國畫與西方繪畫最大不同的區(qū)別是顏色調劑上,首先中國畫用的墨的主要調劑是膠,膠的稀釋劑,可直接用清水,用其它色彩,也是以膠和,多以礦物質石青、石綠、朱砂等,都是可直接用水稀稀的;而西方油畫用色的調劑是油劑。除了用墨汁,傳統(tǒng)國畫工具還有毛筆、宣紙和朱砂等。
根據(jù)統(tǒng)計資料,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油畫相比,中國畫的長寬比要高得多,即中國畫更為傾向縱長或橫長布局。這一特點可能與中國畫使用絲綢作畫布,而絲織品在古代有嚴格的形制規(guī)定有關。
國畫的分類若按繪畫發(fā)展史分,可分成傳統(tǒng)中國畫、現(xiàn)代中國畫。按繪畫思維分,具象國畫、抽象國畫。若按繪畫內容分,花鳥畫、蟲魚走獸畫、山水畫、風俗畫、人物畫。如按繪畫技法分,工筆畫、寫意畫(小寫意畫、大寫意畫)、重彩畫、水墨畫、白描畫、敦煌壁畫、內畫。
從中國畫的歷史發(fā)展來看,早期的中國繪畫是畫在絲綢上的,直到前1世紀發(fā)明了紙張后,絲綢漸漸被較低廉的物料所取代。而到東晉時期,繪畫及書法在中國的朝廷圈子成為最受注重的藝術,而那些作品多數(shù)由貴族及學者所繪畫。
至六朝時期,人們開始欣賞繪畫的原本的美,而且亦會寫下有關繪畫的著作,他們在表達儒家思想如夫婦父子之禮的同時,亦會追求圖像的美感,并有神仙氣。如顧愷之絕世遺作《女史箴圖》、《洛神賦圖》,秀骨清像、臨風登仙,不食人間煙火。
到隋唐朝年間,宮廷人物畫大為發(fā)展,從畫家周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主題環(huán)繞皇宮的人物如皇帝、仕女等,無論是《虢國夫人游春圖》還是《簪花仕女圖》,都彌漫著華美堂皇之氣。在南唐年間,人物畫的優(yōu)美的寫實手法發(fā)展至顛峰。在此時期,有畫圣之稱的吳道子出現(xiàn)為中國畫的發(fā)展帶來轉變。吳道子利用稱為"蘭葉描"的線條手法去表現(xiàn)事物,改變了當時盛行的顧愷之畫派。自唐朝開始,山水畫的數(shù)量開始增加,并分為李昭道的"青綠山水"與王維的"水墨山水"兩派各自發(fā)展。
到了宋朝,對地貌的描繪開始表現(xiàn)得較為隱約。畫家們以模糊的輪廓去表現(xiàn)出遠處的景物,而山的外形則隱沒在濃霧中。繪畫的重點放在表現(xiàn)出道教及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。在此期間著名的畫家有《清明上河圖》的作者張擇端及以山水畫著稱的夏圭等宋元以降,文人時代開始崛起,北宋蘇軾提出以書法融合于繪畫當中,而他及許多大文人等開始了文人畫的風氣,以蘇軾、米芾為代表,逐步確定了中國畫崇尚平淡沖和的審美方式。
在13世紀開始,比宋朝畫顏色更為豐富的明朝畫出現(xiàn)。而包含了眾多繪畫大師精髓、成為此后中國繪畫入門教科書的《芥子園畫傳》在1679年首先出現(xiàn)。在畫派方面,則一方面有仍然保留元朝文人畫特色,以沈周為首的吳門畫派吳門畫派。另一方面則有力求把宋朝畫重生及轉化,以戴進為首的浙派。
到了清朝早期,奉行個人主義的畫家開始出現(xiàn),他們一反以往遵行繪畫的傳統(tǒng),而追求更為自由的畫法。到了18世紀后期及19世紀,中國畫家接觸到更多的西方繪畫,一些畫家完全舍棄中國畫而追求西方畫,另一些則力求融合兩者,當中最為著名的為由農民家庭出身的齊白石。(如需獲得更多美術類相關資訊,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文藝體育欄目美術培訓頻道,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。
|
|
||
|
|
|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