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小學生說:“我們也有我們的世界,我們也有我們的隱私權,雖然我們很小,但是我們也有我們的小隱私,作為父母,我們應該尊重小學生的心理邊界,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成長,讓孩子自己去走自己成長的路。我們應從五個方面去尊重孩子的心理邊界:
心理邊界即實現(xiàn)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終界限。心理邊界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一座“心理圍墻”,它為我們確立了一個心理范圍,我們可以在這個范圍內探索內部和外部世界。而超越這個心理范圍就會侵入他人的心理邊界,從而給他人和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。一個人的心理邊界確立得如何,對其心理健康程度和社會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。作為成人我們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,當別人侵入我們的心理邊界時往往會給我們的內心造成干擾、困擾甚至混亂;同樣,作為孩子也有他們的心理邊界,從長遠來看,對孩子心理邊界的侵入,也會給他們的生活、成長造成干擾、困擾甚至混亂,但在孩子年齡較小時,這種影響可能并不會明顯顯現(xiàn)或者讓孩子感受到,但是,這不是沒有影響,這種無形中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(fā)展。
隱私權
孩子也有自己的隱私權,作為家長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權。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去做:不把孩子感覺“丟人”、“沒面子”的事當著別人(尤其是孩子的朋友)去說,或者反復念叨;不經(jīng)孩子允許不要隨意翻看孩子的物品(如果覺得有必要必須事先和孩子商量,經(jīng)過孩子允許);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;不要監(jiān)聽孩子的電話;進孩子的房間要敲門。
成長權
成長是孩子發(fā)展中的一種必然,也是孩子因生命開始而自然擁有的一項權力,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內都無權剝奪。所以,作為父母,不要用打著“關心”和“愛”的旗號去剝奪孩子的成長的權力。尊重孩子的成長權包括:允許孩子“做不好”而繼續(xù)去做,沒有誰第一次做事就做得很好,孩子更是如此,比如拖地、洗衣服、疊被子;在沒有嚴重危險(可能致命或者導致較重受傷)的情況下,允許孩子去探索,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不僅會有切身的感受,也會體驗到自身的價值;允許孩子在內心受到打擊之后有一個緩沖期,然后慢慢恢復和成長,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內心成長的過程。
選擇權
人生處處都有選擇,人的一生中也要經(jīng)歷無數(shù)次的選擇。選擇是孩子的一種權力,所以應該受到尊重,只要這種選擇不會傷及社會、他人,不會較重傷及孩子,孩子就可以選擇。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,有些選擇可能會有不利影響,允許自由選擇好像不合適,那就去通過溝通去引導孩子,而不能強制孩子。如果孩子聽不進去,那不妨尊重他的選擇,當他感受到負面影響的時候,他自己就會去思考并重新選擇。孩子的選擇權包括:自己穿什么衣服、鞋襪;自己是先做作業(yè)還是先看動畫片;自己和誰做朋友;自己的零花錢如何用;自己課余看些什么書,學些什么特長;自己的房間如何布置。
承擔權
選擇了,就是確定了一種行為或方向。而任何一種選擇都會有隨之而來的東西,當然,隨著而來的有讓我們感覺舒服、愜意的,也有讓我們感覺難受、煎熬的。選擇是一種權力,承擔就是一種義務,一種不可推脫的責任,不過,從人生發(fā)展、成長來看,這也是一種權力,這種權力是有利于個體發(fā)展和成長的。當孩子做出選擇之后,他必須接受隨之而來的所有,無論是舒適、愜意還是難受、煎熬。如果允許孩子選擇了,而不讓孩子接受隨之而來的東西,那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力。比如,吃飯時,孩子說;我不餓,不想吃飯。如果真的不想吃那就不吃,但要告訴他:可以不吃,但在下頓吃飯之前什么東西都不能吃,即使餓了也不能吃。
所有權
對于自己的物品,孩子也有所有權。比如父母或他人買給孩子或送給孩子的所有東西,孩子都是擁有所有權,我們不能因為是他們的父母,而隨意處理他們的東西。比如孩子的原來的玩具、或者孩子穿著已經(jīng)小了的衣服,你可以考慮送人或者處理掉,但必須先和孩子打招呼,經(jīng)得孩子的同意。一些在我們看來是廢品甚至垃圾,但孩子看來是“珍寶”的東西,我們也不能因為我們認為是“垃圾”而扔掉,在孩子的那里,物品的價值往往不是用其金錢價值來判斷的,而是用其心理價值、情感價值來判斷的,這就是孩子把他們視為“珍寶”的原因。所以,對屬于孩子的東西,孩子是擁有所有權,而且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,我們去處理只是替孩子去處理,至于是否處理或如何處理,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。
以上是唯學網(wǎng)小編搜集整理的小學生心理輔導的生活常識,希望對您教育孩子能有所幫助,更所有關家庭教育的好方法請關注我們的唯學網(wǎ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