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跳棋屬于跳棋類游戲第二大分支跳達棋類游戲的一支,這是一種以抵達特定棋位為主要勝利目標的跳棋類游戲。中國跳棋的前身是正方跳棋(Halma),是由美國人George Howard Monks于1883年到1884年發(fā)明的,也有認為是1885年發(fā)明的。這種跳棋可供2人或4人進行游戲,棋盤為正方形,共有256格,開始時棋子分布在角落,以最快跳到對角為目標,規(guī)則和現(xiàn)在的中國跳棋相似。正方跳棋誕生后,很快又出現(xiàn)了使用六角形棋盤的變種,被命名為Sternhalma,意為星形跳棋,也就是后來所稱的中國跳棋。
與正方跳棋相比,中國跳棋這一游戲的變化和所需的技巧更加復雜。這一跳棋游戲在20世紀初期逐漸在各國開始流行,其較早的英文名為Hop Ching Checker Game,但隨后被改為Chinese Checkers,但實際上和中國沒有關系,只是為了從營銷角度上增加神秘感。中國跳棋的稱法來自英語,而在粵語中稱作波子棋,因為彈珠也被廣泛用作棋子,彈珠在粵語中的說法即為波子。日本、韓國有種稱為鉆石跳棋的就是中國跳棋的變體。
中國跳棋的棋盤有6個角,最多可供6人進行游戲,每個人把各自同顏色的棋子擺滿一個角,按照規(guī)則輪流走棋,以最早全部抵達并擺滿對角為優(yōu)勝。若是2人或4人對局,那么將棋子放在相對的角上;3人對局則將棋子互相間隔一個角擺放以平均分布;6人對局為將所有角擺滿。因為平衡性要求,不宜進行5人游戲。
中國跳棋中不存在“吃子”,棋子只能落在未被占據(jù)的位置,每個人在自己的回合內,可以按照規(guī)則移動一枚棋子。棋子的走法有平移和跳躍共2種,因為需要將己方的棋子全部移動至對角,棋子的行進速度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,一般以能前進距離多的走法為優(yōu)。相鄰兩點的距離稱為一格,從游戲開始,一方全部棋子前進的總格數(shù)越多,則場面越是優(yōu)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