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相信關注國學教育的人都知道了臺灣國學教材在大陸遇冷的情況,這種現(xiàn)象也讓“國學進校園”的話題再次受到熱議。據(jù)了解,有識之士之所以從臺灣引進國學教材,主要是考慮到大陸學校的學生很難從“國學進課堂”活動中得到真正潛移默化的影響,鋪天蓋地的國學讀物也并沒有對孩子們的國學素養(yǎng)有所提升,目前的活動更多的只是一種膚淺的、甚至帶有功利色彩的假象。
正是出于此種考量才引進了臺灣版國學教材,但不想此套國學教材在大陸的傳播遭遇嚴重挫折。有專家指出,按理說,同根同源的臺灣國學教材用于大陸國學教育,再加入了感動中國人物事跡,應該能落地生根,受到學生歡迎,但顯然并非如此。再聯(lián)想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曾發(fā)行過《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》,而全國各種版本的國學讀物也不計其數(shù),這些國學教材均不被重視,均可以從側面證明了臺版國學教材在大陸遇冷并非什么“水土不服”,而是有更重要的因素。
就如北京某中學表示:這套教材不是不好,但卻不好用,因為內容太豐富,太成體系了,反而不適合。“內容豐富,很成體系”不正是我們引進這套國學教材的本意嗎?看來無論是學校方面還是學生、家長方面還是擔心學國學耗費時間,影響高考成績,不敢去冒險。
上述專家也指出,國學師資缺乏也是個大問題。目前的國學老師大多是語文老師,而大多中文系出身的語文老師基本沒受過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之類的國學教育,很難勝任國學教學。但該專家也表示,不能因為能勝任的國學教師少,就放棄試用這套國學教材,這一客觀事實正說明當前國學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。如何改變單一的評價體系,真正樹立素質教育理念,讓全社會形成學國學的濃郁氛圍,擺脫應試教育之困,才是重中之重。
如需獲得更多國學相關資訊,如國學資訊、國學人物、國學書苑、國學常識、國學機構等,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(wǎng)國學培訓頻道,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