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北極星指標+如何制定北極星指標+北極星指標的應用(構建增長模型)
3步法制定北極星指標,明確工作方向
任何指標的制定都離不開業(yè)務本身屬性,所以,最重要的,我們要理解我們的業(yè)務,知道我們的業(yè)務價值所在,并據此來找到一個合適的北極星指標指導我們的業(yè)務發(fā)展和團隊協作。
但是在制定指標之前,我們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:
1、我們的產品是否達到了PMF?
PMF(Product Markit Fit):產品市場契合,指我們的產品的確被用戶所需要,且能夠長時間解決用戶的問題被用戶持續(xù)使用。若產品未達到PMF,說明產品的定位或價值可能是有問題的,不被市場和用戶所需要的產品,沒必要做增長。(PMF并非這里要講的重點,不再贅述,后面會單獨出一篇文章來講)
2、我們現階段的增長重點是什么?
了解我們產品當前的基本情況,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制定北極星指標?梢越Y合我們產品生命周期來考慮:
探索期:主要驗證PMF,做留存
成長期:拉新+探索變現
成熟期:留存+變現
衰退期:探索新業(yè)務,進行轉移
當然,不同產品會有自己的特點,不可一概而論,上面僅用于增加理解。
確認過這些之后,便可以著手制定北極星指標了。那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靠譜的備選指標到底是怎么來的呢?除了拍腦袋之外,有沒有科學的分析方法來幫助我們全盤考慮?
01 明確商業(yè)目標和用戶價值初步產出指標
北極星指標連接商業(yè)目標和用戶價值,形成閉環(huán)正向循環(huán),最終服務于業(yè)務的長期健康增長。
如Google,以搜索量為北極星指標
但若以短期廣告營收為北極星指標則無法關注用戶價值,打破閉環(huán)
02 6個標準篩選指標
標準1:你的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什么?
這個指標是否可以讓你知道你的用戶體驗到了這種價值?所謂核心價值就是產品為用戶解決的痛點和滿足用戶的需求是什么。比如,對于一個投資應用,其核心價值就是投資,所以這個北極星指標應該和用戶進行投資有關。對于一個約會應用,其核心價值是約會,所以北極星指標應該和用戶完成約會有關。北極星指標最終應該是用戶成功體驗了產品價值的指示燈。
標準2:這個指標能夠反映用戶的活躍程度嗎?
MySpace以“總注冊用戶數”作為北極星指標,就是一個累積的靜態(tài)指標,沒有反映出用戶當前的活躍程度。日活躍用戶數、周活躍用戶數和月活躍用戶數,像這樣的指標會好一些,但是對于“活躍”的定義也要深入思考,不僅僅要看用戶是否持續(xù)登錄,也要看用戶是否完成了使用產品的“關鍵行為”。
標準3:如果這個指標變好了,是不是能說明整個公司是在向好的方向發(fā)展
北極星指標應該可以從宏觀上反映出公司的經營狀況,即使你不看其他細節(jié),只要看一眼這個指標,就可以大體上知道公司發(fā)展的趨勢。比如,對于Uber來說,如果只是把注冊司機數作為北極星指標,顯然就忽略了乘客這一方面,僅僅是注冊司機變多而乘客數沒有跟上,并不一定說明Uber的生意變好了。因此Uber的北極星指標應該能夠反映司機和乘客的供需平衡,因此“總乘車數”就是更為合適的一個指標。
標準4:這個指標是不是很容易被整個團隊理解和交流呢?
北極星指標的定義最好不要太復雜。一般來說,建議選一個絕對數作為北極星指標,而不是比例或百分比,比如,“總訂單數”就比“訂單額超過100元的訂單比例”容易理解,也更便于各個團隊之間協作和交流。
標準5:這個指標是一個先導指標,還是一個滯后指標?
比如,SaaS公司可能會使用月費收入作為北極星指標,這不是一個壞指標,但是它卻是一個滯后指標,因為有的用戶很可能已經停止使用幾個月了,卻還在付月費。在這種情況下,“月活躍用戶數”可能是一個更好的先導指標。先導指標的好處在于可以讓你提前看到問題,盡早行動。因為等到用戶已經停用產品幾個月之后,取消了產品訂閱,此時你再想挽救,往往就太遲了。
標準6:這個指標是不是一個可操作的指標?
簡單地說,如果對于一個指標,你什么也做不了,那它對你來說相當于不存在。
來源:網絡
以上是關于用戶增長師的相關信息,以供大家查看了解。想要了解更多用戶增長師信息,第一時間了解用戶增長師相關資訊,敬請關注唯學網用戶增長師欄目,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,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