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一级a看免费观看,一本在线视频在线观看,国产偷自拍对白在线视频,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

    1. <dfn id="ktbui"><var id="ktbui"></var></dfn>
    2. 您當前位置: 唯學(xué)網(wǎng) » 執(zhí)業(yè)藥師 » 執(zhí)業(yè)藥師教育新聞 »

      【中藥二】100個高頻考點,上

      【中藥二】100個高頻考點,上

      唯學(xué)網(wǎng) • 教育培訓(xùn)

      2022-12-14 17:47

      唯學(xué)網(wǎng) • 中國教育電子商務(wù)平臺

      加入收藏

      上篇:高頻考點1~33

      【考點1】辛溫解表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C型題,3分;2016年A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,2017年C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,2018年C型題,2分;2019年X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,2020年C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,2021年C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麻黃:

      發(fā)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腫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風(fēng)寒表實無汗證。(2)肺氣不宣的喘咳證。(3)水腫兼有表證者。

      2.香薷:

      發(fā)汗解表,和中化濕,利水消腫。“夏月之麻黃”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夏季乘涼飲冷、陽氣被陰邪所遏之陰暑證。(2)水腫,小便不利。

      3.桂枝:

      發(fā)汗解肌,溫通經(jīng)脈,助陽化氣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風(fēng)寒表虛有汗,風(fēng)寒表實無汗。(2)風(fēng)寒濕痹,經(jīng)寒血滯之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痛經(jīng)、經(jīng)閉,癥瘕。(3)胸痹作痛,陽虛心悸。(4)虛寒腹痛。(5)陽虛水腫,痰飲證。

      4.紫蘇:

      發(fā)表散寒(葉),行氣寬中(梗),安胎,解魚蟹毒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風(fēng)寒感冒,咳嗽胸悶。(2)脾胃氣滯證。(3)氣滯胎動證。(4)食魚蟹中毒所致腹痛吐瀉。

      5.生姜:

      發(fā)汗解表,溫中止嘔,溫肺止咳!皣I家圣藥”。

      6.防風(fēng):

      祛風(fēng)解表,勝濕,止痛,解痙。治風(fēng)通用藥。

      7.荊芥:

      祛風(fēng)解表,透疹止癢,炒炭止血。

      8.羌活:

      解表散寒,祛風(fēng)勝濕,止痛。治上半身風(fēng)濕痹痛及太陽經(jīng)頭痛。

      9.藁本:

      發(fā)表散寒,祛風(fēng)勝濕,止痛。善治巔頂頭痛。

      10.蒼耳子:

      散風(fēng)寒,通鼻竅,除濕止痛,止癢。

      11.細辛:

      祛風(fēng)散寒,通竅止痛,溫肺化飲。善治少陰經(jīng)頭痛。

      12.白芷:

      發(fā)散風(fēng)寒,通竅止痛,燥濕止帶,消腫排膿。善治陽明經(jīng)頭痛。

      【考點2】辛涼解表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6年B型題,2分;2017年B型題,2分;2018年C型題,2分;2019年A型題,1分,2019年B型題,2分;2020年B型題2分;2021年B型題,2分,2021年C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薄荷:

      宣散風(fēng)熱,清利頭目,利咽透疹,疏肝。表虛自汗者不宜用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風(fēng)熱感冒,溫病初起。(2)風(fēng)熱頭痛、目赤、咽喉腫痛。(3)麻疹不透,風(fēng)疹瘙癢。(4)肝氣郁滯,胸悶脅脹。

      2.牛蒡子:

      疏散風(fēng)熱,宣肺利咽,解毒透疹,消腫療瘡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風(fēng)熱感冒,溫病初起。(2)風(fēng)熱或肺熱咳嗽、咯痰不暢,咽喉腫痛。(3)麻疹不透,風(fēng)熱疹癢。(4)熱毒瘡腫,痄腮。

      3.蟬蛻:

      疏散風(fēng)熱,透疹止癢,明目退翳,息風(fēng)止痙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風(fēng)熱感冒,溫病初起,音啞咽痛。(2)麻疹不透,風(fēng)疹瘙癢。(3)風(fēng)熱或肝熱目赤翳障。(4)小兒驚哭夜啼,破傷風(fēng)。

      4.桑葉:

      疏散風(fēng)熱,清肺潤燥,平肝明目,涼血止血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風(fēng)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咳嗽頭痛。(2)肺熱燥咳。(3)肝陽眩暈,目赤腫痛,視物昏花。(4)血熱吐衄。

      5.菊花:

      疏散風(fēng)熱,平肝明目,清熱解毒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風(fēng)熱感冒,溫病初起。(2)風(fēng)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。(3)肝陰虛的眼目昏花。

      (4)風(fēng)熱頭痛,肝陽頭痛、眩暈。(5)熱毒瘡腫。

      6.葛根:

      解肌退熱,透疹,生津,升陽止瀉。治項背強痛。

      7.柴胡:

      解表退熱,疏肝解郁,升舉陽氣。治肝膽疾患之要藥,善治邪在少陽寒熱往來。

      8.升麻:

      發(fā)表透疹,清熱解毒,升舉陽氣。

      9.蔓荊子:

      疏散風(fēng)熱,清利頭目,祛風(fēng)止痛。

      10.淡豆豉:

      解表,除煩。

      【考點3】清熱瀉火藥的功效主治(多甘寒或苦寒)(2015年A型題,1分;2016年B型題,3分;2017年B型題,3分;2018年A型題,1分,2018年B型題,2分,2018年C型題,3分;2019年B型題,3分;2020年B型題,1分,2020年C型題,1分;2021年B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石膏:

      生用清熱瀉火,除煩止渴;煅用收濕斂瘡,生肌止血。為治氣分高熱和肺胃實火要藥。

      2.知母:

      清熱瀉火,滋陰潤燥。上能清肺潤燥,中能清胃生津,下能滋陰降火。

      3.天花粉:

      清熱生津,清肺潤燥,消腫排膿。

      4.蘆根:

      清熱生津,除煩止嘔,利尿。

      5.梔子:

      瀉火除煩,清熱利尿,涼血解毒,消腫止痛。炒黑入血分止血。

      6.夏枯草:

      清肝明目,散結(jié)消腫。治肝陽眩暈、目珠夜痛及瘰疬腫結(jié)之要藥。

      7.淡竹葉:

      清熱除煩,利尿。

      8.竹葉:

      清熱除煩,生津,利尿。

      9.決明子:

      清肝明目,潤腸通便。

      10.密蒙花:

      清熱養(yǎng)肝,明目退翳。

      11.谷精草:

      疏散風(fēng)熱,明目退翳。

      12.青葙子:

      清肝瀉火,明目退翳。

      【考點4】清熱燥濕藥的功效主治(多苦寒)(2016年C型題,2分;2017年X型題,1分;2018年B型題,2分。)

      1.黃連:

      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為治濕熱火郁之要藥。

      2.黃柏:

      清泄燥濕,瀉火解毒,退虛熱。

      3.龍膽:

      清泄燥濕,瀉肝膽火。治肝經(jīng)濕熱實火之要藥。

      4.苦參:

      清熱燥濕,殺蟲止癢,利尿。

      5.黃芩:

      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濕溫,暑濕,濕熱胸悶、黃疸、瀉痢、淋痛、瘡疹。(2)熱病煩渴,肺熱咳喘,少陽寒熱,咽痛,目赤,火毒癰腫;血熱吐血、咳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。(3)胎熱胎動不安。

      【考點5】清熱涼血藥的功效主治(多苦甘寒或咸寒,多入心、肝經(jīng))(2016年A型題,1分;2017年X型題,1分;2018年X型題,1分;2019年C型題,1分;2021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生地黃:

      清熱涼血,養(yǎng)陰生津,潤腸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溫病熱入營血證。(2)血熱吐血、衄血、尿血、崩漏下血。(3)熱病后期傷陰,陰虛發(fā)熱,內(nèi)熱消渴。(4)陰虛腸燥便秘。

      2.玄參:

      清熱涼血,滋陰降火,解毒散結(jié),潤腸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溫病熱入營血,溫毒發(fā)斑。(2)熱病傷陰心煩不眠,陰虛火旺骨蒸潮熱。(3)咽喉腫痛,癰腫瘡毒,瘰疬痰核,陽毒脫疽。(4)陰虛腸燥便秘。

      3.牡丹皮:

      清熱涼血,活血散瘀,退虛熱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溫病熱入血分而發(fā)斑疹,血熱吐血、衄血。(2)溫病后期陰虛發(fā)熱,久病傷陰無汗骨蒸。(3)血滯經(jīng)閉、痛經(jīng),產(chǎn)后瘀阻,癥瘕,跌打傷腫。(4)癰腫瘡毒,腸癰腹痛。

      【性能特點】既善清熱涼血,又善活血化瘀,還兼退虛熱、透陰分伏熱。有涼血而不留瘀、活血而不動血之特點。

      4.赤芍:

      清熱涼血,散瘀止痛,清肝火。專入肝經(jīng)。

      5.紫草:

      涼血活血,解毒透疹。

      【考點6】清熱解毒藥的功效主治(多苦寒,或辛寒、甘寒)(2015年B型題,4分,2015年C型題,1分;2016年B型題2分;2017年A型題,1分,2017年B型題,3分;2018年B型題,4分;2019年A型題,1分,2019年C型題,1分;2020年,A型題,1分,2020年B型題,3分,2020年C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;2021年B型題,5分。)

      1.金銀花:

      清熱解毒,疏散風(fēng)熱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外感熱病,風(fēng)熱表證。(2)癰瘡癤腫,腸癰,肺癰,乳癰。(3)熱毒瀉痢。

      2.連翹:

      清熱解毒,疏散風(fēng)熱,消腫散結(jié),利尿。既素有“瘡家圣藥”之稱,又為治熱入心包證所常用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外感熱病,風(fēng)熱表證。(2)癰腫瘡毒,乳癰,肺癰,瘰疬痰核。(3)熱淋澀痛。

      3.蒲公英:

      清熱解毒,消癰散結(jié),利濕通淋。治乳癰最佳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乳癰,癰腫瘡毒,各種內(nèi)癰。(2)咽喉腫痛,目赤腫痛,毒蛇咬傷。(3)濕熱黃疸,熱淋澀痛。

      4.板藍根:

      清熱解毒,涼血,利咽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溫病發(fā)熱、頭痛或發(fā)斑疹。(2)咽喉腫痛,痄腮,癰腫瘡毒,丹毒,大頭瘟疫。

      5.青黛:

      清熱解毒,涼血消斑,定驚。

      6.牛黃:

      清熱解毒,息風(fēng)止痙,化痰開竅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熱毒瘡腫,咽喉腫爛,口舌生瘡,瘰疬。(2)溫病高熱動風(fēng),小兒急驚抽搐,痰熱癲癇。(3)溫病熱人心包神昏,中風(fēng)痰熱神昏。

      7.魚腥草:

      清熱解毒,排膿消癰,利尿通淋。治肺癰之要藥。

      8.射干:

      清熱解毒,祛痰利咽,散結(jié)消腫

      9.白頭翁:

      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。治熱毒血痢及阿米巴痢。

      10.穿心蓮:

      清熱解毒,燥濕。

      11.半邊蓮:

      清熱解毒,利水消腫。

      12.半枝蓮:

      清熱解毒,散瘀止血,利水消腫。

      13.山豆根:

      清熱解毒,消腫利咽。

      14.馬齒莧:

      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,通淋。

      15.大血藤:

      清熱解毒,活血止痛,祛風(fēng)通絡(luò)。

      16.白花蛇舌草:

      清熱解毒,消癰,利濕,抗癌。

      17.野菊花:

      清熱解毒,疏風(fēng)平肝。

      18.地錦草:

      清熱解毒,活血止血,利濕退黃。

      19.鴉膽子:

      清熱解毒,燥濕殺蟲,止痢截瘧,腐蝕贅疣。

      20.垂盆草:

      清熱解毒,利濕退黃。

      21.秦皮:

      清熱解毒,燥濕止帶,清肝明目。

      【考點7】清虛熱藥的功效主治(苦咸甘寒,多入肝、腎經(jīng))(2015年B型題,2分;2018年B型題,2分;2019年B型題,3分;2020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青蒿:

      退虛熱,涼血,解暑,截瘧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陰虛發(fā)熱,骨蒸潮熱,虛熱兼表。(2)熱病后期之夜熱早涼,或低熱不退。(3)血熱疹癢、吐血、衄血。(4)瘧疾寒熱。(5)暑熱外感,暑熱煩渴。

      2.地骨皮:

      退虛熱,涼血,清肺降火,生津。

      3.白薇:

      退虛熱,涼血清熱,利尿通淋,解毒療瘡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陰虛發(fā)熱,骨蒸潮熱,產(chǎn)后虛熱,陰虛外感。(2)熱淋,血淋。(3)溫病熱入營血證,肺熱咳嗽。(4)癰腫瘡毒,咽喉腫痛,毒蛇咬傷。

      4.胡黃連:

      退虛熱,除疳熱,清濕熱,解熱毒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骨蒸潮熱。(2)濕熱瀉痢,黃疸。(3)小兒疳熱。(4)咽痛,瘡腫,痔腫便血。

      【考點8】攻下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;2019年A型題,1分;2021年B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大黃:

      瀉下攻積,清熱瀉火,解毒止血,活血祛瘀。生大黃瀉下(后下或泡服);酒制活血較好;炒炭止血。

      2.芒硝:

      瀉下,軟堅,清熱,回乳(外用)。內(nèi)服:湯劑,10~15g,沖入藥汁內(nèi)或開水溶化;或入丸散。外用:適量,噴撒,漱口,點眼,化水坐浴。

      3.蘆薈:

      瀉下,清肝,殺蟲。治療熱結(jié)便秘,兼肝經(jīng)實火。

      4.番瀉葉:

      瀉熱通便,消積健胃。宜用開水泡服,入湯劑當后下。

      【考點9】潤下藥的功效主治(2016年B型題,1分;2017年B型題,1分;2021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火麻仁:

      潤腸通便。

      2.郁李仁:

      潤腸通便,利水消腫。

      3.火麻仁、郁李仁:

      善潤腸通便。不同:火麻仁甘平油潤,又兼補虛。郁李仁則苦降散潤,又兼行氣、利水消腫。

      【考點10】峻下逐水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X型題,1分;2016年A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,2017年X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巴豆:

      瀉下冷積,逐水退腫,祛痰利咽,蝕瘡去腐。制霜。服巴豆時,不宜食熱粥、飲開水等;服巴豆后如瀉下不止者,用黃連、黃柏煎湯冷服,或食冷粥以緩解。

      2.甘遂、京大戟、紅大戟:

      瀉水逐飲,消腫散結(jié)。醋制減低毒性。

      3.牽牛子:

      瀉下,逐水,去積,殺蟲。

      4.芫花:

      瀉水逐飲,祛痰止咳。外用殺蟲療瘡。

      5.千金子:

      瀉水逐飲,破血消癥。

      【考點11】祛風(fēng)濕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B型題,2分;2016年B型題,3分;2017年B型題,2分;2018年B型題,2分;2019年B型題,4分;2020年A型提,1分,2020年B型題,1分,2020年C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;2021年B型題,3分;2021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獨活:

      祛風(fēng)濕,止痛,解表。

      2.威靈仙:

      祛風(fēng)濕,通經(jīng)絡(luò),消痰水,治骨鯁。

      3.防己:

      祛風(fēng)濕,止痛,利水。

      4.秦艽:

      祛風(fēng)濕,舒筋絡(luò),清虛熱,利濕退黃。

      5.徐長卿:

      祛風(fēng)止痛,活血通絡(luò),止癢,解蛇毒。

      6.桑寄生:

      祛風(fēng)濕,補肝腎,強筋骨,安胎。

      7.木瓜:

      舒筋活絡(luò),化濕和中,生津開胃。

      8.豨薟草:

      祛風(fēng)濕,通經(jīng)絡(luò),清熱解毒,降血壓。

      9.雷公藤:

      祛風(fēng)除濕,活血通絡(luò),消腫止痛,殺蟲解毒。

      10.香加皮:

      祛風(fēng)濕,強筋骨,利水消腫。

      【考點12】芳香化濕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;2019年B型題,1分;2019年C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蒼術(shù):

      燥濕健脾,祛風(fēng)濕,發(fā)汗,明目。

      【主治】(1)濕阻中焦證,痰飲,水腫;風(fēng)寒濕痹,表證夾濕;濕盛腳氣、痿證。(2)夜盲,眼目昏澀。

      2.厚樸:

      燥濕,行氣,消積,平喘。

      3.砂仁:

      化濕行氣,溫中止瀉,安胎。

      4.佩蘭:

      化濕,解暑。濕熱困脾;暑濕及濕溫初起。

      【考點13】利水滲濕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6年A型題,1分;2016年C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,2018年B型題,2分;2019年A型題,1分;2020年B型題,2分,2020年X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;2021年B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薏苡仁:

      利水滲濕,健脾止瀉,除痹,清熱排膿。

      2.澤瀉:

      利水滲濕,泄熱。

      3.車前子:

      利水通淋,滲濕止瀉,明目,清肺化痰。

      4.石韋:

      利尿通淋,涼血止血,清肺止咳。

      5.廣金錢草:

      清熱除濕,利尿通淋,退黃。

      6.木通:

      利水通淋,泄熱,通經(jīng)下乳。

      7.冬葵子:

      利水通淋,下乳,潤腸通便。

      8.瞿麥:

      利尿通淋,破血通經(jīng)。

      9.金錢草:

      利水通淋,除濕退黃,解毒消腫。

      【考點14】溫里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B型題,2分;2016年A型題,1分;2017年A型提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;2019年A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附子:

      回陽救逆,補火助陽,散寒止痛。

      2.肉桂:

      補火助陽,引火歸元,散寒止痛,溫通經(jīng)脈。

      3.吳茱萸:

      散寒止痛,疏肝下氣,燥濕止瀉。

      4.花椒:

      溫中止痛,殺蟲止癢。

      5.丁香:

      溫中降逆,溫腎助陽。

      【考點15】理氣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B型題,2分;2016年B型題,2分;2017年B型題,2分;2018年B型題,2分;2019年B型題,2分;2020年B型題,2分,2020年X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;2021年B型題,2分。)

      1.陳皮:

      理氣調(diào)中,燥濕化痰。

      2.木香:

      行氣止痛,健脾消食。

      3.香附:

      疏肝理氣,調(diào)經(jīng)止痛。

      4.化橘紅:

      理氣寬中,燥濕化痰,消食。

      5.橘紅:

      行氣寬中,燥濕化痰,發(fā)表散寒。

      6.枳殼:

      理氣寬中,行滯消脹。

      7.沉香:

      行氣止痛,溫中止嘔,溫腎納氣。

      8.薤白:

      通陽散結(jié),行氣導(dǎo)滯。

      9.烏藥:

      行氣止痛,溫腎散寒。

      【考點16】消食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6年A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;2019年A型題,1分,2019年C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麥芽:

      消食和中,回乳,疏肝。

      2.萊菔子:

      消食除脹,降氣化痰。

      3.雞內(nèi)金:

      運脾消食,固精止遺,化堅消石。

      4.神曲:

      消食和胃。丸劑中含金石、介類藥時,以糊丸賦形、助消化。

      【考點17】驅(qū)蟲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6年A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;2019年A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使君子:

      殺蟲消積。大量服用可致呃逆、眩暈、嘔吐,且不宜與熱茶同服。

      2.苦楝皮:

      殺蟲,療癬?嗪卸,能傷胃損肝。

      3.檳榔:

      殺蟲,消積,行氣,利水,截瘧。

      4.貫眾:

      殺蟲,清熱解毒,止血。

      5.雷丸:

      殺蟲,消積。成分為蛋白酶,受熱或酸作用下已被破壞失效,故入煎劑無驅(qū)絳蟲的作用。

      【考點18】止血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B型題,1分;2016年B型題,2分;2017年B型題,2分;2018年A型題,1分,2018年B型題,2分;2019年A型題,1分,2019年B型題,2分;2020年A型題,1分,2020年B型題,2分;2021年A型題,1分,2021年B型題,2分。)

      1.白茅根:

      涼血止血,清熱生津,利尿通淋。

      2.小薊:

      涼血止血,散瘀消癰。

      3.地榆:

      涼血止血,解毒斂瘡。

      4.白及:

      收斂止血,消腫生肌。

      5.三七:

      化瘀止血,活血定痛。

      6.蒲黃:

      活血祛瘀,收斂止血,利尿通淋。

      7.槐花:

      涼血止血,清肝瀉火。

      8.仙鶴草:

      收斂止血,止痢,截瘧,解毒,殺蟲,補虛。

      9.茜草:

      涼血,祛瘀,止血,通經(jīng)。

      10.艾葉:

      化瘀止血,活血定痛。

      11.苧麻根:

      涼血止血,清熱安胎,利尿,解毒。

      【考點19】川芎的性能特點(2016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本品辛香行散溫通,入肝、膽、心包經(jīng)。上行頭顛,下走血海,內(nèi)行血氣,外散風(fēng)寒;钛,治血瘀氣滯諸痛,兼寒者最宜,被前人譽為“血中之氣藥”。治多種頭痛,屬風(fēng)寒、血瘀者最佳;屬風(fēng)熱、風(fēng)濕、血應(yīng)合虛者,亦可選,故前人有“頭痛不離川芎”之言。

      【考點20】活血祛瘀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,2015年B型題,3分;2016年A型題,1分,2016年B型題,2分;2017年A型題,1分,2017年B型題,3分;2018年A型題,1分,2018年B型題,2分;2019年A型題,1分,2019年B型題,2分,2019年X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,2020年B型題,5分,2020年X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,2021年B型題,3分。)

      1.乳香、沒藥:

      活血止痛,消腫生肌。

      2.郁金:

      活血止痛,行氣解郁,涼血清心,利膽退黃。

      3.虎杖:

      利濕退黃,清熱解毒,活血祛瘀,化痰止咳,瀉下通便。

      4.益母草:

      活血祛瘀,利尿消腫,清熱解毒。

      5.牛膝:

      活血通經(jīng),利尿通淋,引血下行,補肝腎,強筋骨。

      6.西紅花:

      活血祛瘀,涼血解毒,解郁安神。

      7.川牛膝:

      逐瘀通經(jīng),通利關(guān)節(jié),利尿通淋,引血下行。

      8.血竭:

      活血定痛,化瘀止血,生肌斂瘡。

      9.劉寄奴:

      破血通經(jīng),散寒止痛,消食化積。

      10.北劉寄奴:

      活血祛瘀,通經(jīng)止痛,涼血止血,清熱利濕。

      11.莪術(shù)、三棱:

      破血行氣,消積止痛。

      12.王不留行:

      活血通經(jīng),下乳消腫,利尿消腫。

      13.五靈脂:

      活血止痛,化瘀止血,解蛇蟲毒。

      【考點21】化痰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,2015年B型題,4分;2016年B型題,2分;2017年B型題,2分,2017年X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,2018年B型題,1分;2019年B型題,3分;2021年A型題,1分,2021年B型題,1分;2021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半夏:

      本品辛散溫燥,有毒而力較強,入脾、胃、肺經(jīng),善祛脾胃濕痰。

      2.天南星:

      燥濕化痰,祛風(fēng)止痙,散結(jié)消腫。

      3.桔梗:

      宣肺,利咽,祛痰,排膿。

      4.瓜蔞:

      清肺潤燥化痰,利氣寬胸,消腫散結(jié),潤腸通便。

      5.竹茹:

      清熱化痰,除煩止嘔,安胎。

      6.白前:

      降氣祛痰止咳。

      7.海浮石:

      清熱化痰,軟堅散結(jié),通淋。

      8.芥子:

      溫肺祛痰,理氣散結(jié),通絡(luò)止痛。

      9.前胡:

      降氣祛痰,宣散風(fēng)熱。

      10.瓦楞子:

      消痰化瘀,軟堅散結(jié),制酸止痛。

      【考點22】止咳平喘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X型題,1分;2016年A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,2017年B型題,1分;2019年B型題,2分;2020年A型題,1分,2020年B型題,3分;2021年B型題,3分。)

      1.苦杏仁:

      降氣止咳平喘,潤腸通便。

      2.紫蘇子:

      降氣化痰,止咳平喘,潤腸通便。

      3.桑白皮、葶藶子:

      瀉肺平喘,利水消腫。

      4.紫菀、款冬花:

      潤肺下氣,化痰止咳。

      5.枇杷葉:

      清肺止咳,降逆止嘔。

      6.白果:

      斂肺平喘,止帶縮尿。

      7.胖大海:

      清宣肺氣,清腸通便。

      8.洋金花:

      平喘止咳,解痙,定痛。

      【考點23】重鎮(zhèn)安神藥的功效主治(2016年A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;2019年A型題,1分,2019年X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朱砂:

      鎮(zhèn)心安神,清熱解毒。

      2.磁石:

      鎮(zhèn)驚安神,平肝潛陽,聰耳明目,納氣平喘。

      3.龍骨:

      鎮(zhèn)驚安神,平肝潛陽,收斂固澀,收濕斂瘡。

      4.珍珠:

      安神定驚,明目除翳,解毒斂瘡,潤膚祛斑。

      【考點24】養(yǎng)心安神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;2020年C型題,2分。)

      1.酸棗仁:

      養(yǎng)心安神,斂汗。

      2.遠志:

      安神益智,祛痰開竅,消散癰腫。

      3.合歡皮:

      解郁安神,活血消腫。

      4.夜交藤:

      養(yǎng)心安神,祛風(fēng)通絡(luò)。

      【考點25】平抑肝陽藥的功效主治(2016年A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;2018年X型題,1分;2019年A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,2021年C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石決明:

      平肝潛陽,清肝明目。

      2.牡蠣:

      平肝潛陽,鎮(zhèn)驚安神,軟堅散結(jié),收斂固澀,制酸止痛。

      3.赭石:

      平肝潛陽,重鎮(zhèn)降逆,涼血止血。

      4.珍珠母:

      平肝潛陽,清肝明目,安神定驚,收濕斂瘡。

      5.羅布麻葉:

      平肝清熱,降血壓,利水。

      6.蒺藜:

      平肝,疏肝,祛風(fēng)明目,疏風(fēng)止癢。

      【考點26】息風(fēng)止痙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6年X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;2019年X型題,1分;2020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鉤藤:

      息風(fēng)止痙,清熱平肝。

      2.天麻:

      息風(fēng)止痙,平抑肝陽,祛風(fēng)通絡(luò)。

      3.全蝎:

      息風(fēng)止痙,攻毒散結(jié),通絡(luò)止痛。

      4.地龍:

      清熱息風(fēng),平喘,通絡(luò),利尿。

      5.僵蠶:

      息風(fēng)止痙,祛風(fēng)止痛,化痰散結(jié)。

      【考點27】補氣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X型題,1分;2016年B型題,3分,2016年C型題,1分;2017年B型題,3分;2018年B型題,2分;2020年A型題,1分,2020年X型題,1分;2021年B型題,2分,2021年C型題,2分。)

      1.西洋參:

      補氣養(yǎng)陰,清火生津。

      2.黃芪:

      補氣升陽,益衛(wèi)固表,托毒生肌,利水消腫。

      3.山藥:

      益氣養(yǎng)陰,補脾肺腎,固精止帶。

      4.白術(shù):

      補氣健脾,燥濕利水,止汗,安胎。

      5.刺五加:

      補氣健脾,益腎強腰,養(yǎng)心安神,活血通絡(luò)。

      6.甘草:

      益氣補中,祛痰止咳,解毒,緩急止痛,緩和藥性。

      7.紅景天:

      益氣,平喘,活血通脈。

      8.大棗:

      補中益氣,養(yǎng)血安神,緩和藥性。

      【考點28】補陽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B型題,3分;2016年A型題,1分,2016年C型題,1分;2017年A型題,1分,2017年B型題,2分;2018年B型題,3分;2019年B型題,1分;2020年B型題,2分;2021年B型題,2分,2021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肉蓯蓉:

      補腎陽,益精血,潤腸通便。

      2.杜仲:

      補肝腎,強筋骨,安胎。

      3.續(xù)斷:

      補肝腎,行血脈,續(xù)筋骨。

      4.補骨脂:

      補腎壯陽,固精縮尿,溫脾止瀉,納氣平喘。

      5.益智仁:

      暖腎固精縮尿,溫脾止瀉攝唾。

      6.菟絲子:

      補陽益陰,固精縮尿,明目止瀉,安胎,生津。

      7.鎖陽:

      補腎陽,益精血,潤腸通便。

      8.紫河車:

      溫腎補精,養(yǎng)血益氣。

      9.淫羊藿、巴戟天:

      補腎陽,強筋骨,祛風(fēng)濕。

      【考點29】補血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;2016年B型題,1分,2016年X型題,1分;2018年B型題,1分;2019年B型題,1分;2020年C型題,1分;2021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何首烏:

      補益精血,解毒,截瘧,潤腸通便。

      2.阿膠:

      補血止血,滋陰潤燥。

      3.熟地黃:

      補血滋陰,補精益髓。

      4.白芍:

      養(yǎng)血調(diào)經(jīng),斂陰止汗,柔肝止痛,平抑肝陽。

      【考點30】補陰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B型題,3分;2016年B型題,2分;2017年B型題,1分,2017年X型題,1分;2018年B型題,2分;2019年B型題,2分;2020年B型題,3分;2021年B型題,1分,2021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南沙參:

      清肺養(yǎng)陰,祛痰,益氣。

      2.黃精:

      滋陰潤肺,補脾益氣。

      3.女貞子:

      滋腎補肝,清虛熱,明目烏發(fā)。

      4.麥冬:

      潤肺養(yǎng)陰,益胃生津,清心除煩,潤腸通便。

      5.龜甲:

      滋陰潛陽,益腎健骨,養(yǎng)血補心,涼血止血。

      6.鱉甲:

      滋陰潛陽,退熱除蒸,軟堅散結(jié)。

      7.楮實子:

      滋陰益腎,清肝明目,利尿。

      8.墨旱蓮:

      滋陰益腎,涼血止血。

      【考點31】安胎藥物總結(jié)(2017年X型題,1分;2019年B型題,3分;2021年X型題,1分。)

      紫蘇

      發(fā)表散寒,行氣寬中,安胎,解魚蟹毒。

      黃芩

      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

      桑寄生

      祛風(fēng)濕,補肝腎,強筋骨,安胎。

      砂仁

      化濕行氣,溫中止瀉,安胎。

      竹茹

      清熱化痰,除煩止嘔,安胎。

      苧麻

      根涼血止血,清熱安胎,利尿,解毒。

      白術(shù)

      補氣健脾,燥濕利水,止汗,安胎。

      杜仲

      補肝腎,強筋骨,安胎。

      菟絲子

      補陽益陰,固精縮尿,明目止瀉,安胎,生津。

      【考點32】收澀藥的功效主治(2015年A型題,1分,2015年B型題,2分;2016年B型題,2分;2017年A型題,1分;2018年A型題,1分,2018年B型題,3分;2019年A型題,1分,2019年B型題,2分;2020年A型題,1分,2020年X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1.五味子:

      收斂固澀,益氣生津,滋腎寧心。

      2.烏梅:

      斂肺,澀腸,生津,安蛔,止血。

      3.椿皮:

      清熱燥濕,澀腸,止血,止帶,殺蟲。

      4.山茱萸:

      補益肝腎,收斂固脫。

      5.桑螵蛸:

      固精縮尿,補腎助陽。

      6.海螵蛸:

      收斂止血,固精止帶,制酸止痛,收濕斂瘡。

      7.訶子:

      澀腸,斂肺,下氣,利咽。

      8.蓮子肉:

      補脾止瀉,益腎固精,止帶,養(yǎng)心安神。

      9.芡實:

      補脾祛濕,益腎固精。

      10.五倍子:

      斂肺降火,澀腸固精,斂汗止血,收濕斂瘡。

      【考點33】下氣藥物總結(jié)(2016年A型題,2分;2017年B型題,1分;2021年A型題,1分。)

      藥物功效

      吳茱萸

      散寒止痛,疏肝下氣,燥濕止瀉。

      紫菀

      潤肺下氣,化痰止咳。

      款冬花

      潤肺下氣,止咳化痰。

      礞石

      消痰下氣,平肝鎮(zhèn)驚。

      訶子

      澀腸,斂肺,下氣,利咽。

      來源:藥師幫

      以上是關(guān)于執(zhí)業(yè)藥師的相關(guān)信息,以供大家查看了解。想要了解更多執(zhí)業(yè)藥師信息,第一時間了解執(zhí)業(yè)藥師相關(guān)資訊,敬請關(guān)注唯學(xué)網(wǎng)執(zhí)業(yè)藥師欄目,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,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!


      0% (10)
      0% (0)
      已有條評論